- 4月13日國泰中證細分機械設備開云·app(中國)官方網站產業主題ETF凈值下跌067%
- 招商策略:從出口視角看新地緣政治格局下的A股投資機會開云·(中國)官方平臺
- 機械設備行業周開云·(中國)官方平臺報:3月挖掘機銷量為25578臺 同比-31%
- 開運·體育(中國)官方網站機械設備行業4月月報:3月挖機開機小時數改善明顯 關注挖機內銷數據表現
聯系人: 開云
手機: 13800000000
電話: 400-123-4567
郵箱: 9657bob.com
地址: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88號
招商策略:從出口視角看新地緣政治格局下的A股投資機會開云·(中國)官方平臺
開運體育在經歷了疫情反復、地緣政治擾動和全球貿易政策變化等多重事件之后,我國對外貿易伙伴和商品貿易類別都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本文使用2018年和2019年均值與2021年與2022年均值對比,詳細研究了我國貿易對象、商品結構以及重點商品全球市占率的變化,并結合上市公司海外營收與國際份額,從出口視角探尋新地緣政治格局下A股的投資機會。
貿易國別來看,未來對東盟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將為我國出口提供更多韌性。過去幾年我國積極開拓東盟、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相比疫情之前,對東南亞國家、拉丁美洲的進出口份額占我國總進出口金額中的比重有較大提升,由于歐美對華貿易的限制,歐盟、美國等國家/地區在我國的進出口占比下降。從進出口依賴度來看,多數國家/地區如美國、日本、中國香港、東盟、巴西等對我國的市場依賴度增加,對大陸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提升,但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對大陸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在降低,東盟、巴西、俄羅斯、中國臺灣等對大陸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在增加,3月的進出口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
產業鏈向高技術方向轉移以及供應鏈的穩定優勢將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相比疫情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如車輛及零部件、有機化學品、鐵道交通設備、銅、鋁制品等在我國的出口份額有普遍提升,相對勞動力密集或者資源密集型的商品如紡織針織物品、鞋靴產品、皮革毛皮產品等占比普遍下降。進口端,礦產品、農產品等偏原料端產品進口份額提升,也反應過去幾年在疫情沖擊下,我國供應鏈相對穩定的優勢。
商品類別上,初級產品仍然具有相對優勢,優勢制造業的崛起將是新的增長引擎。疫情之后我國初級產品如紡織品、小商品、石料、皮制品等出口國際占比有進一步提升,仍然具有相對優勢,但出口對象逐漸從歐美日等國家向韓國、越南等地轉移;機械電氣設備出口競爭力提升明顯,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龍頭機械企業、具有制造優勢或者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電子電氣企業以及在新能源和智能駕駛領域建立起競爭優勢的企業,將是出口新的增長動力,也有望在A股出海過程中獲得更多超額受益。
部分國家試圖與我國脫鉤斷鏈,使得自主創新、國代替代需求更加迫切,相關領域企業投資價值凸顯。近幾年少數國家與我國貿易占其總貿易的比重明顯減少,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自我國進口明顯下滑,對我國高新技術出口帶來沖擊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自主創新的機遇。近期隨著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法國總統馬克龍陸續訪華,預計將為中歐經貿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結合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占比與產品國際市占率,我們發現相比疫情之前,二者均提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向:1)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海外擴張的行業,如電子、汽車、電力設備及新能源、基礎化工、醫藥、機械等;2)通過多元化并購布局實現海外擴張的行業,如家電、紡織服裝、有色金屬等。預計未來將在A股出海進程中貢獻更多增量,相關領域也將孕育更多的投資機會。
過去幾年里,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沖突日漸激烈。盡管“逆全球化”思潮部分崛起、部分國家的打壓制裁,對我國對外貿易帶來較大挑戰,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堅持更加高水平的開發,積極作為也為我國的對外貿易創造了更多的機遇。
2017年開始美國對于供應鏈安全和貿易保護立法進程明顯加快,各個領域都在以供應鏈安全為名,進行貿易保護;2018年美國開始意識到中國對其主導的世界政治秩序的挑戰,進一步加劇對我國施壓,尤其在經貿領域通過提高關稅、將中國企業加入實體清單、對中國企業斷供等一系列措施,制約中國科技企業的發展,以實現與中國的“脫鉤斷鏈”。至此中國經貿進入下行周期,盡管2020年疫情爆發,使得美國在防疫物資等領域對我國產品需求提升,經貿往來有所緩和,但隨著疫情的緩解,美國對華貿易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的壓制仍在。
2022年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地緣沖突空前激烈,美國在歐亞地區推動的大國博弈和地區對抗使得國際秩序和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2022年2月份拜登政府正式推出“印太策略”,目標是在印太地區構建以意識形態為旗號、以遏制中國為目的的地區網絡體系;5月份訪問日本又推出“印太經濟框架”,核心是打造排擠中國的“供應鏈同盟”;8月簽署的《芯片與科學法案》擴大了對中國公司芯片制造設備的禁令范圍,嚴格限制國際企業在華芯片設廠;10月美國進一步出臺對對華芯片出口禁令。
面對部分國家制造的“逆全球化思潮”,我國選擇了更高水平的開放。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全球去美化思潮開始崛起,我國也在積極尋求與更廣泛國家更高水平的合作。一方面,從俄烏沖突開始后,美國在全球的統治地位在不斷削弱,多極化的格局正在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開始出現“去美元化”,今年2月份伊拉克央行宣布允許對華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3月巴西央行對外宣布與中國直接以本幣進行貿易結算;中國進出口銀行與沙特阿拉伯國家銀行在3月成功落地首筆人民幣貸款合作;此外還有俄羅斯、伊朗、阿聯酋、印度、新加坡、委內瑞拉、土耳其等三十多個國家開始在外貿或投資領域轉向使用人民幣,美元霸權或將逐漸削弱。
而我國自1991年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以來,與東盟關系日益密切;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中新共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中印和中馬“兩國雙園”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順利實施,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繼續深化;2022年1月RCEP正式生效,標志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地,近期推動沙伊和解、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與我國達成廣泛合作等事件,均對我國的外部條件帶來積極影響,以上也是近期我國對外貿易超預期增長的重要原因。
整體來看,當前大國博弈急劇沖高,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一方面,部分國家對華打壓持續,與華脫鉤斷鏈繼續上演;另一方面,全球去美思潮崛起,我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尋求,與更多國家的合作共贏。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對外貿易格局也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將詳細拆解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變化,從出口視角看新地緣政治格局下A股的投資機會。
2018年,隨著“保護主義”思想抬頭,“逆全球化”開始在全球蔓延,美國對中國多種商品加征關稅;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使得全球貨物運輸緊張,航運價格上漲,甚至造成了嚴重的供應鏈短缺;同年11月,東盟、中、日、韓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亞太15國正式簽署RCEP,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進入新高度;2021年,俄烏沖突爆發,能源價格暴漲,全球供應鏈再次面臨挑戰。這些事件對我國乃至全球貿易以及供應鏈安全產生了深遠影響,從2018年以來,我國的貿易伙伴和主要貿易商品類別,都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這里我們以2018、2019年的進出口數據為一組,2021和2022年為一組,分別取均值,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觀察近些年來我國進出口所發生的一些結構性變化。
進出口總體來看,2019年之前歐盟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主體。2018年和2019年均值來看,我國對歐盟進出口占我進出口總額的15.1%,其次對東南亞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額的13.4%,對美國、日本、中國香港、韓國、中國臺灣進出口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2.7%、7.0%、6.5%、6.5%、4.9%。占我國進出口總額前十的國家地區依次還有德國、澳大利亞、越南。
疫情之后,對東南亞國家、拉丁美洲的進出口份額占我國總進出口金額中的比重有較大提升,歐盟、美國、日本、中國香港、韓國等國家/地區在我國的進出口占比下降。用2021年及2022年的均值和2018年及2019年的均值做對比,可以發現疫情之后,對東南亞國家的進出口份額占比從此前的13.4%提升至15.0%,東盟超越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其中對越南進出口提升了0.4個百分點,對馬來西亞進出口提升了0.5個百分點,對泰國進出口提升了0.2個百分點。而另一方面,對歐盟進出口占總進出口的比重減少了1.5個百分點至13.5%,其中對德國進出口占比減少了0.3個百分點,對英國、法國進出口均減少0.1個百分點;對美國、日本、中國香港、韓國的進出口占比分別下降0.5、1.1、1.1、0.6個百分點。
2023年1-3月份最新數據顯示,對東南亞國家進出額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進一步上升至15.8%,對歐盟進出口占維持在13.5%,對美國降至11.2%。
疫情之前,美國、歐盟、東南亞國家、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國家/地區。根據海關數據,美國作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18和2019年兩年平均出口金額達到3.02萬億人民幣,占我國出口總金額的17.97%;由于中國香港是大陸重要的轉口貿易中心,香港與大陸的進出口貿易額常年保持高位,2018和2019兩年出口金額均值為1.96萬億人民幣,居于前列。
疫情之后,美國仍然是我國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場,2021年和2022年出口金額均值達到3.79萬億,較疫情前上漲25%,但占比有所下降,占總金額比例為16.62%,下降1.4個百分點;其次是歐盟,最近兩年出口金額均值增長25.43%,出口份額占比為15.52%。東南亞國家、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和越南占比分別為15.1%、9.31%、4.87%、4.47%和4.09%, 仍然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
截止到2023年3月,東南亞國家成為我國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場,2023年1-3月對其出口金額達到9549.2億人民幣,占我國出口總金額比重提升至16.9%;其次是歐盟,2023年1-3月對其出口金額達到8666.7億人民幣,占總金額比例為15.3%;美國緊隨其后,2023年1-3月對其出口金額達到7917.9億人民幣,占總金額比例為14.0%。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占比分別為7.5%、5.0%、4.7%,仍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
疫情前后對比來看,美國、歐盟、東盟、中國香港以及日韓仍然是我國出口前六的國家/地區,其中美國、歐盟、中國香港、日本在我國出口中的占比有不同程度下降,對東南亞國家、韓國出口占比提升。
自2018年起,歐美持續對我國出口進行限制,對華關稅實施的強度和范圍不斷擴大,2021年歐盟理事會通過《歐盟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表示歐美在對華出口管制問題上達成統一。由此導致,2021年和2022年出口均值相比2018年和2019年均值來看,我國對美國的出口占比從18.0%降低至16.6%,對歐盟的出口占比從16.8%降低至15.5%。而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占比有明顯提升,2021和2022年的出口金額均值較2018年和2019年均值上漲50.8%,占比從13.6%提升至15.13%。
近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法國總統馬克龍陸續訪華,中法兩國簽署農業食品、科技、航空、民用核能、可持續發展、文化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文件;一系列協議的簽署擴大了法國對華航空航天器;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鐵道車輛、軌道裝置信號設備等品類的出口規模,并在船舶品類上大幅擴大對華進口,中歐經貿規模預計進一步擴大。
我國進口貿易方面,主要以上游資源品以及工業中間品為主,整體進口金額與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價格高度相關,因此我國貨物的主要進口國家及地區集中在資源性國家和制造業國家。
根據2018年和2019年進口金額均值數據,東南亞國家和歐盟是我國主要進口主體,占我國進口總額的均值均達到13.1%,其次從韓國、日本、中國臺灣進口金額分別為1.27、1.19和1.18萬億人民幣,分布較為均勻,共計占我國進口總金額的25.64%,產品主要包括電子元件,集成電路等中間品;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在我國進口份額中占比分別為6.57%、5.39%、5.02%,進口產品主要以資源品為主。
疫情之后,用2021年和2022年均值來看,進口占比較高的依次是東南亞國家、歐盟、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其中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相比疫情之前大幅提升41.85%至2.64萬億人民幣,占比約14.9%,東盟也超越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從歐盟進口占總進口金額的比重為11.0%,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進口份額分別為9.0%、7.6%、7.2%、6.6%、5.7%。
最新1-3月份數據來看,我國對美國進口比重有所提升,進口占比較高的依次是東南亞國家、歐盟、美國、中國臺灣、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其中從東南亞國家進口占比達14.4%;從歐盟進口占總金額比重為11.1%,美國、中國臺灣、澳大利亞、日本、韓國進口份額分別為 7.5%、7.2%、6.3%、6.3%、6.2%。
對比疫情之前,我國進口份額中,從東南亞國家的進口占比明顯提升,其次對中國臺灣、澳大利亞、俄羅斯等進口份額有所提升,而從歐盟、韓國、日本進口份額有不同程度下降。
近些年我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合作日益密切。2020年之后RCEP的簽訂,大幅增加了中國與東盟雙邊的貿易往來,同時隨著東盟國家的產業鏈逐漸成熟,中國對其中間品進口比例進一步提高。
對中國臺灣地區的進口商品主要集中在電機電器、錄音等設備及零件方面,2022年約占大陸對中國臺灣地區進口總金額的76.91%,主要以半導體、集成電路為主。隨著近年來對集成電路的需求進一步提升,芯片行業對臺企的進口需求持續增加,根據海關數據,2022年大陸在集成電路方面對中國臺灣地區的進口需求相較2018年上漲了64.45%,占總金額的比例達到66.8%,因此大幅拉動了大陸對中國臺灣地區的進口總需求。此外對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家進口依賴度均有提升。
總結來看,過去幾年我國積極開拓東盟、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相比疫情之前,對東南亞國家、拉丁美洲的進出口份額占我國總進出口金額中的比重有較大提升。而由于歐美對華貿易的限制,歐盟、美國等國家/地區在我國的進出口占比下降。
出口方面,疫情之后美國仍然是我國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場,美國、歐盟、東盟、中國香港以及日韓仍然是我國出口前六的國家/地區,其中美國、歐盟、中國香港、日本在我國出口中的占比有不同程度下降,對東南亞國家、韓國出口占比提升,尤其隨著RCEP紅利的不斷釋放,我國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占比有明顯提升。進口方面,從東南亞國家的進口占比明顯提升,其次對中國臺灣、澳大利亞、俄羅斯等進口份額有所提升;而從歐盟、韓國、日本進口份額有不同程度下降。
從進出口依賴度來看,多數國家/地區如美國、日本、中國香港、東盟、巴西等對我國的市場依賴度增加,對大陸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提升。而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對大陸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在降低,東盟、巴西、俄羅斯、中國臺灣等等大陸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在增加。
總結來看,盡管部分國家/地區試圖與華脫鉤斷鏈,但全球化大的浪潮仍在,合作共贏互惠互利是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全球其他國家的共同利益訴求,我國與全球多數國家地區的貿易仍有廣闊的空間。
上文從國別角度對我國進出口的結構在過去幾年受新冠疫情等諸多事件影響發生的變化進行了討論;從商品類別角度來說,美國對我國高端制造業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封鎖,禁止對華出口某些重要行業的關鍵零部件,使得國內一些下游產品的生產面臨嚴重的供應鏈短缺甚至斷裂,疊加疫情、俄烏沖突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等原因,國內的進出口商品類別結構在疫情前后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與上部分相同,我們采用2018、2019年的均值數據和2021、2022年的均值數據,通過兩組數據的對比,觀察近幾年來國內進出口貿易的商品類別所發生的實際變化,商品分類規則上,我們選擇HS編碼為分類標準。
整體來看,近幾年我國進出口總量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從疫情前兩年的均值310278億元人民幣提升至疫情后兩年的405843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30.8%;同期出口從168260億元人民幣提升至228501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35.8%;同期進口額從142018億元人民幣提升至177343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24.9%。
商品類別來看,在我國全部出口份額中,化工及制品、農產品、運輸設備、賤金屬及制品、塑料制品份額占比提升,紡織制品、機電產品、光學精密儀器等出口占比下降。對比2021年和2022均值與2018年和2019年均值,在我國全部對外出口產品中,化工及制品占比提升最大,由5.3%提升至6.6%;其次車輛、航空器、船舶相關運輸設備占比從4.6%提升至5.4%,到2023年2月份,這一占比進一步提升至6.8%;賤金屬及制品占比從7.4%提升至8.1%,2023年2月進一步提升至8.5%;塑料橡膠及制品占比從4.2%提升至4.8%。
出口占比下降最為明顯的是紡織制品,占比從10.6%下降至9.0%,2023年2月進一步下降至8.03%;其次機電音像占比從43.7%下降至42.4%,2023年2月進一步下降至41.7%;光學、照相、醫療等儀器占比從3.2%下降至2.6%,2023年2月進一步下降至2.2%;此外生皮皮革、礦產品、植物產品、活動物、食品飲料等出口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占比分別下降0.3%、0.3%、0.2%、0.2%、0.1%。
細分品類中車輛及其零附件、塑料及其制品、玩具、游戲及其零附件、有機化學品等占比提升相對明顯。采用相同口徑更加細分的來看,在我國總出口中,運輸設備中車輛及其零附件由此前的3.0%提升至3.9%,2023年2月進一步提升至5.4%;塑料橡膠及制品中塑料及其制品出口占比從3.3%提升至3.9%;雜項制品中玩具、游戲及其零附件占比從2.4%提升至3.0%。占比下降的品類主要集中在紡織制品如非針織服裝和針織服裝等。
礦產品、農產品等偏原料端產品進口份額提升,車輛運輸設備、光學儀器、化學制品等在我國進口份額下降
大類行業來看,在我國全部進口份額中,礦產品、植物產品 、賤金屬及制品、動物產品等份額占比提升,運輸設備、光學、醫療等儀器、機電音像進口占比下降。對比2021年和2022均值與2018年和2019年均值,我國進口產品中,礦產品占比提升最大,由24.1%提升至27.1%,2023年2月占比進一步提升至30.8%;其次植物產品占比從2.9%提升至4.0%,2023年2月占比進一步提升至5.5%;賤金屬及制品占比從4.8%提升至5.8%。
占比下降最為明顯的是車輛、航空器、船舶等相關運輸設備,占比從5.0%下降至3.7%,2023年2月占比進一步下降至3.2%;其次光學、醫療等儀器占比從5.0%下降至3.7%,2023年2月進一步下降至3.0%;機器、機械器具等進口占比從33.5%下降至32.3%,2023年2月進一步下降到26.3%;塑料及制品占比從4.2%下降至3.6%,2023年2月進一步下降至3.2%。
細分品類中礦砂、礦渣及礦灰、礦物燃料、鋼鐵、谷物、動植物等占比提升相對明顯。采用相同口更加細分的來看,在我國總進口中,礦產品中礦砂、礦渣及礦灰由此前的7.2%提升至9.2%,礦物燃料進口占比從16.5%提升至17.4%,2023年2月占比進一步提升至20.2%;賤金屬及制品中鋼鐵從1.1%提升至1.6%。占比下降的品類主要是有機化學品、光學、照相、醫療等設備及零附件、核反應堆機械器具及零件等。
第一:從我國出口份額占比變動來看,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分工地位逐漸向高技術含量方向轉移。相比疫情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如車輛及零部件、有機化學品、鐵道交通設備、銅、鋁制品等在我國的出口份額有普遍提升。而相對勞動力密集或者資源密集型的商品如紡織針織物品、鞋靴產品、皮革毛皮產品等占比普遍降低。
第二:進口份額方面,礦產品、農產品等偏原料端產品進口份額提升,車輛運輸設備、光學儀器、化學制品等在我國進口份額下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過去幾年在疫情的沖擊下,海外供給波動較大,而我國疫情控制相對較好,供給相對穩定,制造業產品出口份額提升,帶動更多的原材料需求,因此礦產品、農產品、金屬等偏原料端的產品進口份額提升較多。
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全球分工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制造優勢已經從過去的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轉化成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而形成的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聯合國工業發展數據顯示,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制造業門類的國家,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約有230種產量居全球首位。另一方面,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在制造業升級、科技強國的戰略背景下,我國在很多偏中高端制造業領域都逐漸取得突破,2022年我國電動汽車出口增長131.8%、鋰電池同比增長86.7%、光伏產品增長67.8%,并且在全球的市占率不斷提升。
后續來看,我國具有完備產業鏈優勢、附加值不斷提高的制造業領域將是未來出口的核心支撐,也是A股投資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此外,當前全球制造業進一步向智能化時代邁進,數字化、信息化將是制造業及產業鏈發展的重中之重,也將為A股提供更多投資機會。
這里我們主要選取我國出口體量較大或者出口/進口國際占比較高的重點產品,詳細分析其近幾年進出口國內份額與國際占比等變化,主要包括進口依賴度較高的礦產品,出口國際占比較高的紡織品、小商品、石料,進出口體量較大的機械電氣設備。
中國是全世界礦產品需求大國,且需求不斷增加。從過去幾年來看,我國礦產品國出口國內份額占比和國際占比均下降,而進口國內份額和國際占比均有提升。
出口方面,2019-2018、2022-2021年我國礦產品平均出口額分別為3492.67、4084.56億元人民幣。出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2.08%降低至1.79%;同期,我國礦產品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從1.83%降低至1.59%。進口方面,2019-2018、2022-2021年平均進口額分別為34173.64、48098.27億元。進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24.06提升至27.12%;在我國礦產品進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從19.6%提升至23.8%。2019-2018、2022-2021年平均進口額分別為34173.64、48098.27億元。進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24.06提升至27.12%;在我國礦產品進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從19.6%提升至23.8%。細分產品中銅、鐵、鋅、鈦等金屬礦以及煤炭、原油進口國際占比均較高。
從礦產品進口的國別來看,澳大利亞是我國最主要的礦產品供應國,在2021年-2022年,中國年均從澳大利亞進口8257.89億人民幣的礦產品,占我國礦產品總進口額的17.17%。第二大供應國是俄羅斯聯邦,同期金額為4853.78億人民幣,占比10.09%,其次是沙特阿拉伯占比7.70%,巴西占比7.01%。中國礦產品的進口高度依賴這四個的國家,且總體依賴度有所上升,根據2021年和2022年的均值,中國進口的礦產品中41.96%來自于澳大利亞、俄羅斯聯邦、沙特阿拉伯 、巴西,在2018年和2019年,同期的是40.87%,尤其是對澳大利亞的進口依賴度進一步提升。此外疫情后中國礦產品進口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馬來西亞、美國的依賴度有所上升,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占比從2.37%上漲至4.26%,馬來西亞的占比從2.72%上漲至4.49%,美國占比從1.61%上漲至3.15%。占比下降明顯的有伊朗(下降2.37個百分點),韓國(下降1.15百分點),巴西(下降0.80個百分點)。
這主要與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資源稟賦有關。自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至今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家。工業生產需要原材料供給,尤其是礦產資源。以鐵礦石、原油為例,我國產量遠不及需求,因此進口依賴度較大。疫情之后我國礦產品進口占比進一步提升,一方面,體現我國制造業生產完備的優勢,對原材料的需求穩步增長;但另一方面,隨著境外地緣政治的波動,也存在供給趨近和成本提升的風險。
中國是世界紡織品出口大國,對全世界紡織品出口總額有顯著貢獻。從結構上來看,我國主要進口蠶繭、棉花、紗線等原材料,加工之后出口紡織服裝等制成品。
隨著我國出口產品向高附加值領域轉移,紡織品出口和進口在我國國內份額占比均下降。對比疫情前后,我國紡織品出口份額國內占比2018年與2019年的均值10.55%降低至2021年與2022年均值8.97%,進口份額從1.57%降低至1.24%。
盡管東南亞地區低成本優勢逐漸顯現,可能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產生一定替代,但目前來看尚不明顯。相比疫情之前,我國紡織品出口國際占比從35.02%提升至38.49%,細分多個品類如合成纖維機織物、女士大衣、套裝、帳篷等國際占比均有提升。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我國疫情防控較好,生產較為穩定,帶來大量紡織訂單回流;另一方面,東南亞等國家從事紡織服裝制造的紗線、面料等原材料主要依賴進口,由于價格和運輸成本原因,這部分主要來自中國,拉動了我國整體紡織品的出口。
國別來看,我國的紡織品主要出口到美國、歐盟、日本、越南,疫情后向歐盟、中國香港、日本出口占比下降明顯。在2021年-2022年,中國年均向美國出口3394.31億人民幣的紡織品,占我國紡織品總出口額的16.56%,其次歐盟占比14.72%,日本和越南占比分別為6.22%和5.93%。疫情之后對歐盟下降3.07%、中國香港占比下降2.27%、日本下降1.28%。一定程度上表明歐盟等國紡織品進口逐漸從中國轉移向其他國家/地區。
中國是世界小商品出口大國,對世界小商品出口總額有顯著貢獻,且貢獻不斷增加。長期以來,中國憑借勞動力和工業優勢是向外出口小商品的主力。對比疫情前后,我國小商品出口優勢進一步凸顯。
出口方面,我國小商品出口在國內份額占與國際占比均上升。2019-2018、2022-2021年我國小商品平均出口額分別為15956.90、22458.02億人民幣。出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9.48%提升至9.83%;我國小商品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從40.51%上升至50.00%。進口方面,小商品整體進口較少,并且近幾年在國內、國際份額占比均下降。中國小商品2019-2018、2022-2021年平均進口額分別為952.68、1008.91億元。進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0.67%降低至0.59%;同期,在我國小商品進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從2.33%降低至2.14%。
綜合來看,中國是世界小商品產業的主要地區,2021年的數據顯示,在60項小商品中,中國有27項小商品出口全球占比超過50%,46項占比超過20%,且占比多數上升,照明裝置、傘、煙斗幾項占比超過了80%。進口方面,普遍對外依賴度較小。
從國別/地區來看,我國的小商品主要出口到美國、歐盟、日本、德國,在2021年-2022年,中國年均向美國出口占我國小商品總出口額的25.4%。第二大出口對象是歐盟,同期出口占比16.2%,其次是日本和德國,占比分別為3.8%和3.4%。此外疫情后中國小商品出口國別占比發生了一定變化,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占比明顯上升,歐盟占比明顯下降,越南占比從2.4%上漲到3.2%,馬來西亞占比從1.35%上漲到1.97%;歐盟占比下從20.9%下降到16.22%。
中國是世界石料出口大國,對世界石料出口有明顯貢獻。陶瓷、石料、玻璃等石料類產品作為建筑裝飾的上游材料,其需求較大程度受下游基建、地產的影響。以美國房價指數為例,房價指數自2020年年中之后就一路突飛猛進,并在2022年達到近20年以來的峰值。美國房地產市場高景氣也提振了下游建筑裝飾行業需求。此外,中國作為陶瓷發源之都,在制備工藝和出品質量上遙遙領先于世界水平。因此,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的石料出口對比疫情前后不僅體量增大了,而且在全球的份額也有明顯提升。
出口方面,我國石料出口在國內份額占比下降、國際占比上升。2019-2018、2022-2021年我國石料平均出口額分別為3535.96、4712.81億人民幣。出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2.10%降低至2.06%;同期,在我國石料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從29.45%提升至33.61%。進口方面,石料整體進口在國內、國際份額占比均下降。中國石料2019-2018、2022-2021年平均進口額分別為724.13、779.84億元。進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0.51%降低至0.44%;同期,在我國石料進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從5.62%提升至5.67%。
綜合來看,中國是世界石料出口大國,2021年的數據顯示,在49石料中,中國有近半數出口全球占比超過20%,且占比多數上升,建筑用磚、其他陶瓷制品等占比超過了90%。進口方面,我國對玻璃類產品有著較大的依賴度,但依賴度有所下降。
從國別來看,我國的石料主要出口到美國、歐盟、越南、韓國,在2021年-2022年,中國年均向美國出口603.72億人民幣的石料,占石料總出口額的14.89%。第二大出口對象是歐盟,同期金額為463.10億人民幣,占比11.31%,其次是越南和韓國,占比分別為7.69%和6.29%。此外疫情后中國石料出口國別占比發生了一定變化,韓國、越南、菲律賓占比明顯上升,歐盟、新加坡占比明顯下降,韓國占比從6.13%上漲到7.69%,越南占比從5.00%上漲到6.29%,菲律賓占比從1.93%上升到2.76%;歐盟占比下從15.31%下降到11.31%,新加坡占比從2.72%下降到1.59%。
中國的機械電氣設備出口、進口總額體量都很大,總體來看,出口額高于進口額。新冠疫情的出現,極大程度上的改變了人們的辦公方式。由于全球疫情的蔓延,居家辦公因為時間安排自由、通勤時間縮短、自我防護的實現,逐漸成為了一種新興的工作方式。隨之而來的配套設備,如辦公用途設備及原材料的需求劇增。因此我國在疫情前后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在原有的大體量上還實現了明顯的增長。
出口方面,我國機械電氣設備出口在國內份額占比下降、國際占比上升。2019-2018、2022-2021年我國機械電氣平均出口額分別為73612.79、96978.77億人民幣。出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43.75%降低至42.44%;我國機械電氣設備出口占全球比重從20.75%提升至23.42%。進口方面,機械電氣設備整體進口在國內占比下降,國際份額提升。2019-2018、2022-2021年平均進口額分別為47589.91、57274.98億元。進口額在國內份額占比從33.51%降低至32.30%;而機械電氣設備進口占全球比重從14.20%上升至18.47%。
傳統工程機械領域,近幾年多數品類全球市占率提升,其中叉車出口全球占比由疫情前兩年均值的13.85%提升至20.77%;推土機、挖掘機等占比由9.84%提升至16.51%;金屬切削機床占比由7.24%提升至8.56%。
在全球經濟承壓,行業周期下行的背景下,我國工程機械出口取得逆勢增長,主要在于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加快智能化轉型,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也讓我國成為全球工程機械領域門類最齊全,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2018年隨著柳工第一臺12噸輪式裝載機成功下線,我國成為第四個能自主研發該裝備的國家,12噸液力變矩器成為我國工程機械核心零部件標志性產品;2022年徐工機械發布全球最最大旋挖鉆機XR1600E,成功解決了特大橋梁工程復雜環境下超大直徑、超深樁施工問題,將助推“超級工程”的高效建設。2021年全球工程機械10強企業,中國擁有3席。在這一過程中,三一重工、徐工機械等頭部企業疫情前后海外營收占比均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
疫情前后電子電氣設備多個細分品類出口國際占比提升,21年變壓器、電磁鐵、蓄電池、智能手機、印刷電路、半導體器件等出口國際占比均在30%以上。隨著我國電子工業的強勁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成為揚聲器、顯像管、印刷電路板、半導體分立器件全球生產基地,電容器、電阻器、磁性材料、變壓器、印刷電路板等產量居于世界第一位。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等對外依賴度仍然很大,高端芯片仍然被卡脖子。因此具有制造優勢或者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是未來投資的重中之重。
汽車是近幾年我國出口增長的重要驅動。從過去幾年數據對比來看,我國客車全球出口占比從12.86%提升至15.34%,乘用車占比從1.1%提升至3.35%,貨車占比從2.32%提升至4.38%,摩托車及零部件占比從29.22%提升至34.72%。抓住新能源的機遇是我國汽車在海外市場實現突破的重要原因。根據中汽協統計,2022年我國汽車總出口突破300萬輛,同比增長54.4%;其中新能源車企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比亞迪等車企在海外逐漸發力,先后進軍荷蘭、日本、德國、瑞典、印度等市場,目前已經在全球設立30多個工業園區,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涉足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中國品牌車企在新能源和智能駕駛相關領域逐漸建立起競爭優勢,有望在全球市場占據更多份額。
從國別來看,我國的機械設備主要出口到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在2021年-2022年,中國年均向美國出口16424.27億人民幣的機械設備,占機械設備總出口額的16.94%。第二大出口對象是歐盟,同期金額為16171.11億人民幣,占比16.67%,其次是中國香港,占比為15.48%。疫情后中國機械設備出口國別占比發生了一定變化,越南占比明顯上升,美國、中國香港占比明顯下降。
第一:我國加工制造業大國和資源稟賦決定我國在礦產品領域對外依賴度較大,并且疫情之后,進口依賴度進一步提升,一方面,體現我國制造業生產完備的優勢,對原材料的需求穩步增長;但另一方面,隨著境外地緣政治的波動,也存在供給趨近和成本提升的風險,因此具有資源優勢或者開采技術領先的企業將有更好表現;
第二:初級產品如紡織品、小商品、石料、皮制品等仍然具有相對優勢,疫情之后出口國際占比有進一步提升,但從出口對象來看,向歐盟、美國、日本等出口占比多數下降,銷往韓國、越南等地占比提升。
叉車、挖掘機等工程機械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出口全球占比逆勢增長,部分企業如三一重工、徐工等企業海外營收占比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
電子電氣設備多個領域如電容器、電阻器、磁性材料、變壓器、印刷電路板等產量居世界首位,但高端芯片仍被卡脖子;
汽車領域尤其是新能源車企業抓住新能源機遇,實現在海外市場的重大突破,隨著中國品牌車企在新能源和智能駕駛相關領域逐漸建立起競爭優勢,有望在全球市場占據更多份額。
整體來看,近幾年我國對美國進出口總量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從疫情前兩年的均值39558億元人民幣提升至疫情后兩年的49684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25.6%;同期對美國出口從30234億元人民幣提升至37965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25.6%;同期對美國進口額從9324億元人民幣提升至11718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25.7%。
一方面,美國與我國進出口在我國總進出口總額中占比下降,但美國仍然是我們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占比僅次于東南亞和歐盟。對比疫情前后,對美國進出口份額占我國總進出口份額比重從12.7%下降至12.2%,2023年3月份,進一步下降至11.0%;出口份額從18.0%下降至16.6%,2023年3月占比進一步下降至13.8%,進口份額維持在6.6%,2023年3月小幅提升至7.1%。
另一方面,與中國的貿易占美國貿易總額的比重從也出現明顯下降。2018年我國占美國貿易總額為15.6%,到2022年下降至13.0%。其中美國對我國的進口依賴明顯減輕,自中國大陸的進口金額占比從2018年的21.22%下降至2022年的16.53%;而美國對華出口占比從2018年的7.23%小幅提升至7.45%。一定程度上是美國對華脫鉤斷鏈的結果。
一方面,從我國對美國出口份額變化來看,出口優勢仍然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領域,雜項制品(主要包括玩具、家具等)、塑料橡膠、賤金屬、化學工業品、車輛航空器等運輸設備占比提升,機電設備、紡織品、傘鞋帽等出口份額占比下降。對比2021年和2022均值與2018年和2019年均值,我國對美國出口產品中,雜項制品出口占比提升最大,由12.2%提升至13.9%;其次塑料及其制品、橡膠及其制品占比從4.6%提升至5.5%;賤金屬及其制品占比從5.0%提升至5.9%。占比下降最為明顯的是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占比從46.2%下降至43%;其次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占比從10.3%下降至9.0%;食品、鞋帽傘等、羽毛品、人造花、人發品占比從3.9%下降至3.6%。
另一方面,相比疫情之前,美國從我國進口的多個品類占其全球進口的比重提升,提升較為明顯的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產成品。這與政策有一定關系。2018年美國實施500億進口關稅清單,2022年3月美國重新宣布豁免對352項自中國進口的商品的關稅,受此影響美國自我國進口的礦物材料制品、塑料橡膠、皮革毛皮制品、賤金屬、運輸設備等占比均有較大提升。
但高技術產品“脫鉤”明顯。數據顯示2022年相比2018年,美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增長5.94%,進口額增長27.93%,但同期對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了5.74%和13.57%。光電、航天、先進材料等產品,美國對華出口比重均減少;在生物技術、電子、柔性制造、生命科學領域,美國自中國進口占比均有明顯下滑。
整體來看,近幾年我國對日本進出口總量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從疫情前兩年的均值21664億元人民幣提升至疫情后兩年的23925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10.4%;同期對日本出口從9792億元人民幣提升至11129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13.7%;同期對日本進口額從11872億元人民幣提升至12796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7.8%。
國別來看疫情之后,我國對日本的進出口在我國總進出口中占比下降,但仍然是我們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占比僅次于東南亞、歐盟和美國。對比2021年和2022均值與2018年和2019年均值,進出口份額從7.0%下降至5.9%,2023年3月這一比重進一步下降至5.4%;出口份額從5.8%下降至4.9%,至2023年3月份進一步下降至4.5%,進口份額從8.4%下降至7.2%,截至2023年3月進一步下降至6.7%。
商品類別來看,在我國對日本全部出口份額中,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份額提升,如電機、電氣、音像設備、車輛及零件、航空航天器、有機化學品、金屬制品等占比均增加;而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對日出口占比普遍下降,如針織服裝、鞋帽傘、礦物材料制品等。
從日本對我國產品依賴度來看,日本從我國進口較多的主要是玩具、家具、紡織原料、毛皮制品、礦物質、機電產品等,近兩年占其總進口額的比重均在30%以上。
疫情之后,日本對我國多品類產品進口依賴度提升。一方面此前的優勢產業家具、塑料制品、鞋帽傘等依賴度均有提升;另一方面,車輛及零附件、有機化學品、船舶結構體、航空航天器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日本對我國的進口依賴度也有提升。僅部分農產品對華依賴度下降。
整體來看,近幾年我國對歐盟進出口總量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從疫情前兩年的均值46834億元人民幣提升至疫情后兩年的54990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17.4%;同期對歐盟出口從28269億元人民幣提升至35459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25.4%;同期對歐盟進口額從18565億元人民幣提升至19531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5.2%。
國別來看疫情之后,我國對歐盟的進出口在我國總進出口中占比下降,但仍然是我們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占比僅次于東南亞。對比2021年和2022均值與2018年和2019年均值,對歐盟進出口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5.1%下降至13.6%,2023年3月進一步下降至13.1%;出口比重從16.8%下降至15.5%,截至3月份進一步下降至14.6%;進口份額從13.1%下降至11.0%。
商品類別來看,在我國對歐盟全部出口份額中,機電音像、運輸設備、化學工業品等占比提升較大,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雜項制品(主要是家具玩具等)出口占比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應我國對歐盟出口逐漸向技術密集領域轉移。對比2021年和2022均值與2018年和2019年均值,我國對歐盟出口產品中,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出口占比提升最大,由43.5%提升至45.5%,2023年2月份占比進一步提升至48.0%;其次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占比從4.2%提升至6.1%,2023年2月占比進一步提升至8.0%;化學工業及其相關工業的產品占比從5.3%提升至7.0%。占比下降最為明顯的是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占比從11.4%下降至8.7%,家具、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從歐盟對我國進口依賴角度來看,歐盟對我國家具、玩具、紡織原料及制品、機電產品等依賴度均在10%以上。
疫情之后歐盟對我國進口依賴度提升較為明顯的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領域,如運輸設備、機電音像、化工制品、塑料橡膠等,而傘鞋包、紡織制品、紙制品、礦物質材料等依賴度普遍下降。大類行業中,交運設備占比從2.41%上升至4.77%,其中鐵道車輛軌道裝置占比從21.35%上升至27.36%,船舶及浮動結構體占比從14.70%上升至20.39%;機電音像設備同樣提升相對明顯,占比從13.42%上升至15.47%,其中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占比從15.20%上升至18.28%。
整體來看,近幾年東盟是與我國貿易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進出口總額從疫情前兩年的均值41520億元人民幣提升至疫情后兩年的60948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46.8%;同期對東盟出口從22931億元人民幣提升至34581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50.8%;進口額從18589億元人民幣提升至26368億元人民幣,累計增長41.8%。
國別來看疫情之后,我國對東盟的進出口在我國總進出口中占比提升,目前東盟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對比2021年和2022均值與2018年和2019年均值,與東盟進出口占我國進出口比重從13.4%上升至15.0%,2023年3月這一占比進一步提升至16.5%;出口占比從13.6%上升至15.1%,2023年3月占比進一步提升至17.9%,進口占比從13.1%上升至14.9%,2023年3月略微降低至14.6%。
商品類別來看,在我國對東盟全部出口份額中,機電音像設備、化學工業品和塑料橡膠占比明顯提升,礦產品、紡織原料及制品、賤金屬及其制品、革毛皮制品等出口占比下降。對比2021年與2018年和2019年均值,我國對東盟出口產品中,機電音像設備出口占比提升最大,由46.8%提升至49.2%;其次化學工業品占比從6.8%提升至8.5%;塑料橡膠占比從4.6%提升至5.4%。占比下降最為明顯的是礦產品,占比從5.5%下降至3.7%;其次紡織原料及制品占比從8.3%下降至6.9%;賤金屬及其制品占比從11.7%下降至11.0%。
東盟從我國的進口占其全部進口額的比重略有提升。2018年和2019年東盟從我國進口額占其全部金額的平均比重為21.2%,2021年同期這一占比為23.9%,略微提升0.53%。
從東盟對我國的進口依賴度來看,相比疫情之前,東盟對我國多個品類的進口依賴度均有提升。大類行業中武器、彈藥及其零件、附件占比從3.6%提升至17.8%,雜項制品(主要是家具、玩具等)占比從54.3%提升至63.3%,交通運輸設備占比從10.4%提升至16.5%,木制品占比從26.6%提升至32.2%,塑料橡膠占比從19.6%提升至24.6%。細分行業中占比提升尤為明顯的主要有藥品(提升17.2個百分點),武器等(提升14.2個百分點),家具(提升10.9個百分點),錫及其制品(提升9.2個百分點),軟木及軟木制品(提升9.2個百分點)、車輛及零件(提升6.29個百分點)。
風險主要體現在:1)總量上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地區的貿易有所弱化,疫情之后美國、歐盟、中國香港、日本等在我國出口中占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結構上來看,美國存在與中國貿易脫鉤的跡象,近幾年與中國的貿易占美國貿易的比重出現明顯下降,尤其是生物技術、電子、柔性制造、生命科學領域,美國自中國進口占比均有明顯下滑;3)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對我國初級產品如傘鞋包、紡織制品、紙制品、礦物質材料等進口依賴度普遍下降,也反映出隨著人力等成本的提升,我國技術密集型出口產業存在被轉移替代的風險;
但另一方面,也為我國帶來了一定的機遇:1)總量上,我國與東盟貿易增長較快,同時更多的新興經濟體也孕育著更大的貿易潛力;2)對外貿易結構上出現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領域轉移的趨勢,疫情之后在對日本、歐盟等經濟體的出口份額中,車輛及零附件、有機化學品、船舶結構體、航空航天器等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比普遍提升,未來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將是我國出口的重要增量來源;3)美國等與我國高技術領域的脫鉤風險也使得自主創新、國產替代的需求更加迫切,相關領域的企業投資價值凸顯。
總體來看,疫情之后我國的出口額占世界總額的比重有所提升。按照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值,中國出口的金額占了世界總金額的12.9%,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15.0%。
行業層面,我國的出口占全球比重較多的主要是家具相關品、鞋帽傘、紡織品、石料、毛皮,2021年占世界總額的比重均在30%以上。21年的數據來看,我國出口的雜項商品占世界總額的52.4%(其中玩具游戲品占比48.2%)。其次世界對我國進口依賴度較大的行業還有在鞋帽傘,占比43.1%(其中鞋靴護腿類占比50.8%);第三大行業是紡織品,占比36.13%(其中針織物及鉤編織物占比66.1%);其次是石料,占比33.6%(其中玻璃及其制品占比52.8%),毛皮占比33.1%(其中毛皮及其制品占比37.9%)。
相比疫情之前,我國出口的多個品類占全球進口的比重提升,提升較為明顯的主要是在家具等雜項、鞋帽傘、石料、車輛航空設備、塑料、紡織原料制品等,而農產品、礦產品、食品飲料等占比多數下降。同樣用2018年和2019年均值與2021年的數據對比,大類行業中雜項占比從41.5%提升至52.3%,藝術品占比從1.6%提升至8.7%,鞋帽傘占比從37.9%提升至43.1%,石料占比從29.4%提升至33.6%。而農產品占比有明顯下降,動物產品和植物產品別下降了1.0個百分點和0.7個百分點。細分行業中占比提升尤為明顯的主要有車輛及其零附件(提升48.8個百分點)、玩具游戲品(提升8.5個百分點)、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提升8.4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我國的進口額占世界總額的比重略有提升。按照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值,中國進口的金額占了世界總金額的11.0%,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12.1%。
行業層面,我國的進口相對較多的主要是交運設備、礦產品、機電設備、賤金屬及制品,2021年占世界總額的比重均在15%以上。21年的數據來看,我國進口的交運設備占世界總額的64.9%。其次我國對世界進口依賴度較大的行業集中在原材料,如礦產品占比23.8%(其中礦砂、礦渣及礦灰占比71.8%),賤金屬及制品占比15.5%(其中銅及其制品占比30.0%,鎳及其制品占比28.7%);其次是機電設備,占比18.5%,其中電機電氣設備及零件占比19.7%。
相比疫情之前,我國進口的多個品類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提升,提升較為明顯的主要是藝術品、機電設備、礦產品等,而石料等占比多數下降。同樣用2018年和2019年均值與2021年的數據對比,大類行業中藝術品占比從1.5%提升至52.3%,藝術品占比從1.6%提升至8.7%;機電設備占比從14.2%提升至18.5%;礦產品占比從19.6%提升至23.8 %。而石料占比有明顯下降,下降了2.2個百分點。細分行業中占比提升尤為明顯的主要有其他賤金屬(提升10.8個百分點)、肉及食用雜碎(提升9.2個百分點)、谷物(提升8.2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我國的電子產品、汽車、家電的出口額在全球占比多數提升,而進口額在全球的占比部分下降。
消費電子方面,手機出口國際占比略有下降、電腦出口占比上升,手機、電腦進口占比均有提升。出口方面,21年相比18與19年均值,我國手機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38.13%下降到2021年的37.95%;電腦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40.32%上升到42.55%;均維持較高的市占率。進口方面,兩項的占比分別上行0.63個百分點和0.73個百分點。在過去十幾年間,我國在全球消費電子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從生產低附加值零件、為國外品牌代工到切入到高附加值環節,目前國內企業在產業鏈前端如圖像傳感器、面板等實現較大突破,在產業鏈后端逐漸成為國際品牌的核心供應商。在這一過程中,消費電子行業海外營收占比相比從2018年與2019年均值53.1%提升至2021年和2022年的均值61.5%,部分企業如冠捷科技長盈精密領益智造歌爾股份等企業同期海外營收占比提升均在10個百分點以上。
電子元件方面,集成電路、半導體的出口占比上升,進口占比下降。出口方面,集成電路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10.91%上升到2021年的13.03%;半導體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26.86%上升到2021年的32.42%,顯示出我國在基礎電子元件,如:二極管,晶體管等,方面的出口優勢逐漸增強。進口方面,我國是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的進口大國,兩者在2021年的全球占比達到了43.00%和22.65%,但相較疫情前有所降低,分別降低了1.02個百分點和1.46個百分點。但上市公司海外營收方面,疫情之后半導體和元器件細分領域海外營收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可能由于疫情導致海外需求下滑,而國內需求優于海外。
電子設備方面,電容器、IC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出口占比上升,進口占比下降。出口方面,電容器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12.78%上升到2021年的18.00%;IC半導體制造設備(包括光刻機,封裝機等)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2.64%上升到2021年的2.86%。進口方面,我國是電容器、IC半導體制造設備的進口大國,兩者在2021年的全球占比達到了33.32%和32.79%,但相較疫情前有所降低,分別降低了1.70個百分點和0.93個百分點。從上市公司海外營收來看,其他電子零組件海外營收占比從疫情前的6.5%提升至11.1%。
汽車方面,多項產品出口國際占比明顯上升,也顯示出我國汽車產業近幾年出口競爭力的明顯提升。
出口方面,各類汽車零附件提升相對明顯,其中,汽車底盤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2.96%上升到2021年的16.17%;汽車車身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1.78%上升到2021年的5.68%;其它汽車零附件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8.35%上升到2021年的11.18%;多個品類汽車及零部件全球出口份額的提升也顯示我國汽車產業近幾年的迅速發展。截至2023年1-3月份,我國汽車出口金額同比高增96.6%,也是我國出口逆勢增長的重要驅動。
隨著汽車出口國際市占率的提升,汽車板塊多個細分領域上市企業海外營收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國乘用車海外營收占比相比疫情前由4.7%提升至7.8%;商用車海外營收占比從23.6%提升至24.4%;摩托車及其零部件海外營收占比從38.7%提升至39.3%,比亞迪、江淮汽車中通客車濰柴動力等海外營收占比均有較大幅度提升。
出口方面,家用電動器(如:榨汁機,研磨機,攪拌機)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49.05%上升到2021年的68.12%;家用電熱器(如:熱水器,電吹風,熨斗,微波爐)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41.71%上升到2021年的47.28%;冰箱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從2018-2019年的均值21.66%上升到2021年的26.35%;此外各項家電在2021年的出口全球市占率均相對較高,全數達到了20%以上。進口方面,變動較為明顯的有吸塵器和電動器,兩者占比分別下降了1.27個百分點和1.38個百分點。
家電產品海外市占率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疫情使得線下渠道逐漸向線上轉移,導致歐美等國家減少了對此前消費品牌的依賴,為我國打入海外市場提供了機遇,同時我國在電商領域的優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國家電企業積極在全球布局,以海爾為例,公司不斷收購國外中高端品牌,通過多品牌全球化戰略成為全球做大的 家電制造商,本土品牌和海外并購品牌共同發力,將產品送往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這一過程中,家電板塊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占比提升明顯。小家電海外營收占比由疫情前的40.7%提升至44.2%,白電海外營收占比由33.2%提甚至35.2%,黑電海外營收占比由36.9%提升至37.7%,廚房電器海外營收占比由8.9%提升至9.3%。
上市公司層面來看,海外營收占比較高的主要是我國的優勢出口產業,如電子、家電、紡織服裝、基礎化工、輕工制造、機械等,以22年與21年均值計算(此處22年數值使用22年中報數據),海外營業收入占比分別為42.6%、35.5%、21.3%、20.9%、17.2%、15.9%。
在過去幾年中,一方面疫情使得海外消費方式逐漸從線下向線上轉移,為我國切入海外市場創造了機會;另一方面,我國企業積極進行海外布局,關鍵技術的突破,使得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在此驅動下,電子、建材、醫藥海外營收占比提升較多,分別提高8.2%、6.7%、3.4%。此外汽車、家電、紡織服裝行業海外營收占比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海外營收占比較高且在過去疫情幾年占比進一步提升的行業主要有電子、家電、紡織服裝、汽車、建材、醫藥等行業,屬于出口景氣度相對較高的行業。
進一步將海外營收占比與出口國際份額占比綜合來看,相比疫情之前,海外營收占比和出口國際份額占比均提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
1)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海外擴張的行業:電子、汽車、電力設備及新能源、基礎化工、醫藥、機械等
電子:我國逐漸從生產低附加值零件、為國外品牌代工到切入到高附加值環節,目前國內企業在產業鏈前端如圖像傳感器、面板等實現較大突破,在產業鏈后端逐漸成為國際品牌的核心供應商。盡管仍有卡脖子的約束,但目前多個領域的產量居于世界首位,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印刷電路、電容器等產品國際占比具有明顯提升;同時板塊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占比從疫情前的34.5%提升至42.6%;
汽車:近幾年,汽車行業抓住新能源機遇實現在海外市場新的突破,乘用車、貨車、摩托車零部件等國際市占率明顯提升,比亞迪等企業生產的新能源車涉足全球70多個國家地區。與此同時,汽車板塊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占比從12.9%提升至15.0%;
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我國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可真是能源技術產業體系,光伏發電技術快速迭代,多次刷新電池轉化效率世界記錄,光伏產業占據全球主導地位。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我國光伏產業為全球市場供應了58%的多晶硅、93%的硅片、75%的電池片和73%的組件,同時我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國,產量占全球的一半。在過去幾年,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海外營收占比從15.2%提升至15.4%;
基礎化工:以萬華化學為代表的國內企業不斷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自主研發生產工藝,并且完善整個產業鏈,讓我國化工在很多細分領域實現趕超,目前很多企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中國巨石為全球最大玻纖生產企業,皖維高新成為全球最大醋酸乙烯生產企業,東岳和巨化分別是全球第二代和第三代制冷劑最大生產企業。與此同時,在產業鏈上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從初級的尿素、純堿、甲醇到MDI、有機硅等中游化學品,再技術含量更高的電子化學品、新材料等細分領域。在這一過程中,我國基礎化工相關產品出口國際占比也在不斷提升,相關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占比從疫情前的20.4%提升至20.9%。
醫藥板塊,國內政策扶持企業不斷創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為數不多、能自主研發生物創新藥的發展中國家,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指出扶持國內龍頭企業能夠出海和國際巨頭PK,國際化已經我國醫藥生物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此驅動下,醫藥板塊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占比從疫情前的7.3%提升至10.7%。
機械: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加快智能化轉型,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也讓我國成為全球工程機械領域門類最齊全,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2021年全球工程機械10強企業,中國擁有3席。在這一過程中,三一重工、徐工機械等頭部企業疫情前后海外營收占比均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
2)通過多元化并購布局,實現海外擴張的出口行業:家電、紡織服裝、有色金屬等
一方面,疫情使得線下渠道逐漸向線上轉移,導致歐美等國家減少了對此前消費品牌的依賴,為我國打入海外市場提供了機遇,同時我國領先的電商水平發揮了較大優勢;另一方面,家電紡織服裝等企業通過海外并購,實現在全球的擴張。相比疫情之前,家電相關產品出口國際占比從39.4%提升至50.8%,紡織服裝相關產品出口國際占比從34.9%提升至38.1%;同期上市公司海外營收占比分別從33.8%、20.1%提升至35.5%、21.3%。
以上海外營收占比、產品出口國際占比均提升的領域,未來將成為A股出海的重點驅動領域。
整體來看,當前大國博弈急劇沖高,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斷變化,一方面,部分國家對華打壓持續,與華脫鉤斷鏈繼續上演;另一方面,全球去美思潮崛起,我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尋求與更多國家的合作共贏。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對外貿易格局也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貿易國別來看,未來對東盟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將為我國出口提供更多韌性。過去幾年我國積極開拓東盟、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相比疫情之前,對東南亞國家、拉丁美洲的進出口份額占我國總進出口金額中的比重有較大提升,由于歐美對華貿易的限制,歐盟、美國等國家/地區在我國的進出口占比下降。從進出口依賴度來看,多數國家/地區如美國、日本、中國香港、東盟、巴西等對我國的市場依賴度增加,對大陸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提升,但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對大陸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在降低,東盟、巴西、俄羅斯、中國臺灣等對大陸產品的進口依賴度在增加。3月的進出口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
產業鏈向高技術方向轉移以及供應鏈的穩定優勢將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相比疫情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如車輛及零部件、有機化學品、鐵道交通設備、銅、鋁制品等在我國的出口份額有普遍提升,相對勞動力密集或者資源密集型的商品如紡織針織物品、鞋靴產品、皮革毛皮產品等占比普遍下降。進口端,礦產品、農產品等偏原料端產品進口份額提升,也反應過去幾年在疫情沖擊下,我國供應鏈相對穩定的優勢。
商品類別上,初級產品仍然具有相對優勢,優勢制造業的崛起將是新的增長引擎。疫情之后我國初級產品如紡織品、小商品、石料、皮制品等出口國際占比有進一步提升,仍然具有相對優勢,但出口對象逐漸從歐美日等國家向韓國、越南等地轉移;機械電氣設備出口競爭力提升明顯,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龍頭機械企業、具有制造優勢或者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電子電氣企業以及在新能源和智能駕駛領域建立起競爭優勢的企業,將是出口新的增長動力,也有望在A股出海過程中獲得更多超額受益。
部分國家試圖與我國脫鉤斷鏈,使得自主創新、國代替代需求更加迫切,相關領域企業投資價值凸顯。近幾年少數國家與我國貿易占其總貿易的比重明顯減少,尤其是高新技術領域自我國進口明顯下滑,對我國高新技術出口帶來沖擊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自主創新的機遇。近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法國總統馬克龍陸續訪華,預計為中歐經貿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結合上市公司角度海外營收占比與產品國際市占率,我們發現相比疫情之前,二者均提升的行業主要集中在:1)通過技術創新實現海外擴張的行業,如電子、汽車、電力設備及新能源、基礎化工、醫藥、機械等;2)通過多元化并購布局實現海外擴張的行業,如家電、紡織服裝、有色金屬等。預計未來將在A股出海進程中貢獻更多增量,相關也將孕育更多的投資機會。